世人谈起一县一地,总脱口而出当地被世人公认的或名胜、或名产、或名人、或奇俗,名胜、名产、名人、奇俗几乎是一地的代名词。清后期好事者根据直隶正定府属十四州县的“代名词”,各缀二字而成的对句,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其云:“正定将军,行唐使者,元氏夫人,阜平老人,晋州客人,获鹿道人,井陉童子,灵寿仙官,赞皇丞相,无极大帝,平山大王,栾城公子,新乐公主,藁城草寇。”
山东戴紫垣(生平不详)又将其演义为对子,更见巧思,曰:“公子何翩翩也,喜仙官暗系赤绳,于是夫人议婚,老人主盟,彼童子无知,但凭使者行媒,聘定藏娇公主。大帝其巍巍乎,赖丞相借筹玉箸,因而客人亨利,道人服教,虽草寇窃发,可卜将军报捷,削平恃险大王。”

吴光宇 童子图
好事者所作对句和戴紫垣所演义的对子被曾任广东、湖北、四川布政使,山西、安徽、广西巡抚,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的王之春(1842-1906)记入他的《椒生随笔》(成书于光绪三年),清末民初的徐珂又将其全文转载入其编撰的《清稗类钞》,由此使这一民间诙谐戏语流传至今。
尽管对句“颇觉连贯”,王之春还是认为“诚匪夷所思也”。但我觉得所缀二字虽然不是点睛之笔,也不可能是好事者空穴来风,就是在流传百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一些还是能够“所思”的,如赞皇在唐代出了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宰相,称其为丞相县并不过分;正定有镇东将军赵子龙,栾城为晋公子宾的封地,称其为将军县、公子县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至于“匪夷”的,我想是随着世事变迁或淡化或消失罢了,如“井陉童子”。
Wallhaven http://www.bigbig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