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发牢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难管教,一点都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听话?
回忆小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挨打的经历,因为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确有一些名人也是被打出来的,就比如被称作世界钢琴王子的朗朗,他的父亲对他的管教就非常严厉,有次朗朗放学回家迟到了两小时,结果他父亲二话没说一把拽起刚回家的朗朗就是一顿暴揍,而且对朗朗恶狠狠的说,你弹不好琴就别活了,你死去吧!要么吃药,要么跳楼,你选一样!是不是这样的管教很残忍!

万幸的是,朗朗在他父亲的棍棒管教之下真的成才了,可是被打成才的比例究竟有多高?现在的教育强调按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培养孩子,不能使用暴力手段,不然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很多人就会说,那是外国人的一套,不适合中国人,老祖宗的家训,千百年流传,是最适合中国社会的孩子的。
那究竟是打还是不打,究竟棍棒之下可以出孝子吗?
最近看书再次看到马斯洛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这些有读初中以上孩子的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应该是处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个阶段,我们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温饱都是问题,一件衣服家里几个孩子轮着穿,很少有不打补丁的衣服穿,谁家小孩有一个新书包,能吃到一块大白兔奶糖,羡慕的要死,哪像现在孩子衣服多的都没地方放,吃的东西多到不知道该选哪个吃,因此现在的孩子谁还对吃、穿这种生活基本要求有羡慕,所以说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对父母是没有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满足前两个就不错,就很知足。可是现在的孩子就不行了,物质极大丰富,他们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理解尊重,需要归属感和感受到心灵上的被爱,而不是物质方面的爱,可我们这代父母的经历给我们的烙印是,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所以我用我父母对我的那种方式教育你也应该是奏效的。但结局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孩子们的需求升级了,那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也要升级了?

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对孩子的理解尊重,能给到孩子归属感和心灵上的被爱,那孩子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心中做好的样子!
深圳seo优化 https://www.seo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