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结交的朋友中,大多数还未被生活打磨得失去对未知的好奇,那或可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又是幸运的。
一个朋友曾假设说,世界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这好比一个人的视网膜,所接收的光线只是数轴中的一个线段,超出的部分就是未知,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应该是我们看到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从多维的构造中,图画中呈现出来的三维图形,始终停留在二维之中,而更为神秘的却不为我们所知?
当然,这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只是证明我们对于未知的好奇。

对于善于探索者,世界的未知从来不会少。
索性在这未知的世界中,人们还可以凭借闲时阅读各种书籍,来解答自己的困惑。
于是好奇的人们,在不断探索着世界中,去发现答案。常人所理解的未知,往往代表神秘。但是,未知,难道仅仅局限于此? 未知等于未必知道?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论事论人,都讲该怎么怎么样;生活中制定计划,也成了一种习惯,却未必知道,在人生中历史性的某一天,也会推翻曾经的自己。
那什么叫未必知道? 小时候的我们,什么都不懂,便说不懂;青春期时叛逆,别人一说,我们马上回答“我懂”“我懂”;再长大些,上了大学,以为真的懂了,其实又在装懂,行事谈吐间无不体现了青涩无知;工作后,领导同事复杂的为人处世,又让不少人感觉懂了,可是当你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婆媳邻里的关系,再度让人崩溃。
此时才发现,书上学来的道理,自己怕是未必懂了。 例如简单的一句话,浅显的一个道理,无论多么具有领悟能力及思想的人,若不是设身处世地历经过同样的事,那他所触及的只不过是一句听起来很有哲理的话,也并无过多的感触。
人终究是一种群体动物,也极易受环境所影响,所以群体意识下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