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脂的概念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脂类物质都需经进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但这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所以,检测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采血或晨起空腹后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
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临床上血脂主要指血浆中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胆固醇(简写为Ch)约占血浆总脂的1/3,有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两种形式,其中游离胆固醇约占1/3,其余的2/3与长链脂肪酸酯化为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简写为TG),约占血浆总脂的1/4。人体内胆固醇一部分来自食物,称外源性胆固醇,食物中的胆固醇约40%被小肠吸收,未被吸收的胆固醇在小肠下段转化为类固醇随粪便排出;另一部分人体内胆固醇来自肝脏和小肠黏膜合成,生成的胆固醇亦以脂蛋白形式输入人体循环。胆固醇在体内是构成细胞膜、生成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胆酸盐的原料。
血浆胆固醇浓度受多种因素调节。高热量、高脂、高饱和脂肪酸饮食促进胆固醇合成,使其血浓度升高;饥饿、低热量饮食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饮食中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使血浆胆固醇降低;此外,食物中的纤维素可以减少胆固醇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是机体恒定的供给能量的来源,一部分分解为游离脂肪酸供肌细胞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或存储于脂肪组织中作为能量储备。任何甘油三酯来源过多或分解代谢障碍均可以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

由于血脂不溶于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血浆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常被描述为高脂蛋白血症。通过超速离心法,根据脂蛋白密度大小不同,将血浆脂蛋白分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此外,还有脂蛋白(a)[Lp(a)],其密度较LDL大。CM颗粒大,密度低,富含甘油三酯,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易诱发胰腺炎;VLDL颗粒较CM小,密度较CM高,VLDL是LDL的主要前体物质,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LDL是VLDL的降解产物,密度比VLDL高,主要含内源性胆固醇,容易进入动脉壁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密切相关;HDL密度最高,颗粒最小,主要将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出来,被肝脏分解代谢,并将血浆游离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阻止游离胆固醇在动脉壁内聚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Lp(a)分子结构与LDL相似,其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二、血脂都对人体有危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