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从起源到如今,不过短短百年,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通过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努力,现如今电影艺术已经成为了流传最为广泛的,得到大众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的起步并不算晚,在上世纪的30年代,老上海滩就曾掀起了一股电影热。当年华语影星阮玲玉自杀,在上海街头自发为她送行的观众将近30万人,她的这场葬礼,被美国记者成为世界最大的葬礼。由此可见当年电影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但是随后因为连年战乱等各种原因,华语电影的中心由上海逐渐转移到了香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些电影人选择到香港发展,例如费穆、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人。有些电影人则留在了内地,如桑弧、石挥、周旋等人。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内地的电影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停滞了,当年人们对于中国内地电影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小兵张嘎》、《地道战》等影片的印象中。而这段时间,香港电影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却迅速的发展了起来,这其中的代表,便是邵氏电影,一时间香港电影成为了华语电影中的一面旗帜。

但是这段时间的香港电影,更多的追求的是商业价值。所以无论是李翰祥还是胡金铨,他们除了从电影中寻找中国人的文化内涵,他们更多的还要通过电影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找到一个普遍的电影商业模式。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作为华语电影中的一代大师,分别利用“黄梅戏”和“武侠”等类型片,为华语电影建立了观众基础。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凭借古装片和武侠电影,在世界影坛逐渐引起了关注,这其中以李翰祥和胡金铨为代表的一代华语电影大师功不可没,他们通过对电影技术的研究,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刻印在了大银幕中的画面里。这其中特别是胡金铨执导的武侠电影《侠女》,这部影片虽然票房不佳,但是在经过导演剪辑后,在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轰动。这部影片让世界影坛第一次感受到了武侠的魅力,这个特殊的中国文人创造的江湖情节,不仅画面飘逸,而且意境深远。

后来在7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迅速风靡全球,一时间功夫电影成为了华语电影的代名词。在李小龙猝然离世之后,仿佛整个华语影坛都在寻找李小龙的接班人。成龙和李连杰接过李小龙的衣钵,他们又根据自己不同的特色,让全世界观众,看到了更多样化的中国文化和功夫电影。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成龙和李连杰还分别分别进军好莱坞。当年在香港影坛,几乎同时有一大批电影人进军好莱坞,但是真正最后取得成功的却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