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日报记者 刘西艳 袁欣 :“李老师,我找您找得好苦啊!您的恩情我一直都记着!”11月16日,65岁的骊山水泥厂退休女工朱凤英为了报答55年前老师3毛8分钱的资助恩情,和丈夫徐崇林驱车近300公里,从铜川赶到宝鸡市陈仓区千渭街道办事处八旬老师李金英家里。一见面,朱凤英就扑到了55年来日思夜想的老师怀里,热泪横流,哽咽着诉说相思之情……

11月16日,朱凤英、徐崇林夫妇终于见到思念了半个多世纪的恩师李金英。
好老师用爱温暖学子心
朱凤英幼年丧父,母亲靠干零活拉扯5个孩子艰难度日。即便如此,经常也是三餐难保。1961年,因为朱凤英聪明伶俐,家里便用仅有的钱供她读书,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为了供她读书,3个哥哥先后辍学。在富平县莲城小学读书期间,品学兼优的朱凤英,每学期都能捧回奖状。
一次,朱凤英不小心弄丢了唯一的毛笔,买新笔的2毛4分钱家里却拿不出来,她坐在教室直哭。老师李金英看见后给了她3毛钱,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别哭了,去买支新笔吧。”还有次学校给每个小组长奖励了两个1毛4分钱的小本子,朱凤英眼巴巴地望着新本子,眼里满是羡慕,李老师看见后,就悄悄给了她两个,告诉她:“娃,生活困难不要怕,只要你肯吃苦,努力学习就能改变命运。”看到同学用新转笔刀,李老师知道朱凤英没有,就借来给她削铅笔……李老师对学生很关心,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时常鼓励。她对朱凤英说:“你虽然家境贫寒,但只要刻苦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老师的关爱和鼓励,让朱凤英深受感动,她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下决心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要回报老师。1964年,李金英老师调到了外地,从此她们就断了联系。老师调走后没几个月,念到四年级的朱凤英因其他原因辍学。之后她给人看过小孩、干过临时工、下过乡,直到1979年才参加工作。有了工作的朱凤英从1980年开始寻找老师,通过同学相互打听、托亲戚朋友寻问,却始终没有老师的消息。
马蹄网 http://www.bigbig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