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荣(1869---1913年),北路梆子着名表演艺术家,艺名“云遮月”,俗称“要命旦”,忻县(今忻府区)高城乡忻口村人。
刘德荣的父亲刘天凯,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由于家境贫寒,青年时期就给人扛长工,后积劳成疾,于41岁时就去世了。天凯过世后家中留下妻子和三个儿子,后来全靠当母亲的给人缝补浆洗养活全家人。三年后,这个女人改嫁到临近的高城村李家,生了个儿子叫李三元,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坤角演员“花女子”李桂林的父亲。母亲改嫁后,她的三个儿子中德堂德荣年龄尚幼,只能靠大哥德仁钉鞋为生养活全家,生活艰苦,糠菜度日。
清光绪三年(1877年),12岁的德堂和9岁的德荣被大哥刘德仁卖到五台豆村的白步云班学戏。开班那天,白步云让人把德堂、德荣兄弟俩找来,拿出一张写好的契约念给他们听。上面写到:
忻州忻口村刘德仁情愿将胞弟刘德堂、刘德荣二人写与五县豆村白步云戏班学戏。学艺六年,谢师一年,共七年。在此期间,狼吃狗啃、投河奔井、自寻无常,俱与班主一事无涉!
立据人 刘德仁
刘德仁在契约上按了手印,从白班主手里接过20吊铜钱,他的手不由得颤抖起来,这钱毕竟是两个弟弟的卖身钱啊!他心境悲凉地回了忻口村。
幸运的是德堂、德荣弟兄俩一入班便遇上了一位好老师,这位老师叫孟昭华。孟业师当时40多岁,头戴一顶黑色瓜壳帽,穿一件灰色布袍,瓜籽脸,微有髭须,说话带有浓重的蒲州口音。
那时的学戏是很艰苦的,刚入班的孩子们每天鸡鸣即起先练基本功,如踢腿、下腰、拿顶、吊嗓子等。到这些熟练了,才开始念戏理、解戏文,并找机会给师父们垫演“帽儿戏”参加实践。弟兄俩的分工是:德堂学生角,德荣学青衣旦角。由于这俩个孩子从小过惯了苦日子,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学习的非常刻苦,努力钻研戏路,领会老师的套数,不到二年时间他俩就成了学员中的佼佼者了。
花瓣网 http://www.bigbig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