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顺利“变现”,成为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最渴望的事情。如何让银行知晓知识产权这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如何搭建处置转让平台,关系着知识产权能否顺利“变现”。

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知识产权金融业务的研究和推动力度。省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江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额38.31亿元,涉及企业740家,其中专利质押登记36.3亿元,商标质押登记2.5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1000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
“能不能”到“敢不敢”,知识产权变现破冰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正式提出。自此之后,政府部门、企业、银行等就一直在探讨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融资质押物的可行性。在《物权法》对知识产权作为质物的条件进行明确之后,部分银行自发探索试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从2008年至2016年,属于初期探索,解决了知识产权‘能不能’质押的问题。”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副处长朱煜告诉记者,当时全省每年通过知识产权获得融资的专利不足20件。
评估难、处置难、风控难等三大难题一直是瓶颈,这与银行长期形成的放贷模式、以及金融市场配置不健全有关。朱煜说,专利证书仅仅是一张纸,能否变成产品、产品能否变成商品、商品能否有市场、有多大市场这些都是未知的,与银行的传统放贷习惯完全不同。“看不见的内容多,挑战自然很大。”
尽管如此,知识产权金融仍在破冰。随着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南京、无锡等地出台了《专利质押融资管理办法》,知识产权质押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从2009年的86件增加到2016年的547件,2016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首次超过10亿元。
在朱煜看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入了“敢不敢”阶段,有前瞻眼光的银行推出了知贷通、专利贷等金融产品。
花果园租房网 https://www.haozhuli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