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补足气血,健康大吉”。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血不足的表现
气血不足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以化气所致。主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
气血两虚的病机分析:本证以气虚证与血虚证并见为诊断依据。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弱等是气虚的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脉细等是血虚的主要表现。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在辨证时,除掌握气血两虚的证候外,尚须结合脏腑辨证,察明病变与哪些脏腑有关,寻找原发病,以揭露病变本质,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症状。
气滞血瘀,是指由于气的运行瘀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成血瘀。亦可因闪挫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
气不摄血,主要指气虚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而致血不循经,逸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多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有关。临床常见便血、尿血、妇女崩漏等症,还见于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的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耗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先因气虚,血无以生化而日渐亏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病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症状。
气血不荣经脉,主要指因为气血两虚,以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了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常见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或皮肤瘙痒,或肌肤干燥,甚则肌肤甲错等症。气血不足的原因
1.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主要与脾胃、肾有密切关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通过脾胃的运化,化生水谷精微转化为气与血。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精生髓、精血再生。脾胃功能不好,吸收和化生不足,久则出现气血不足。
2.思虑劳神太过 大病、久病消耗精气;强力劳作耗伤气血;思虑劳心太过,既伤脾又暗耗阴血,均可导致气血不足。
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常见有溃疡病、痔疮出血、女性月经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

补充气血的2大方法
伏特加瓶 http://www.bigbig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