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马二溪全景
世界黑茶看中国,中国黑茶看安化。
当今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湖南益阳安化时,很难再以“守着千年黑茶‘摇钱树’,却摇不到一文钱”的视角去审视它、评判它。
从10几年前安化高马二溪最早的制茶传承人谌吉云为谋生计,不得不放下祖传的制茶手艺另找出路,到如今他创建的皇园茶业成为安化一张靓丽“黑茶名片”;从过去安化茶农守着万亩茶园却难以将其变现,生活依然过得捉襟见肘,到如今30万亩生态茶园郁郁葱葱,32万名从业人员共享着黑茶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从一个曾经的贫困县,到仅黑茶就可创造出综合年产值超过125亿元、推动全县连续五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四强……这样的成绩单,让人不得不叹服,凭借黑茶产业逆袭而起的安化,必然有着如千年茶文化一般厚重的精神基因。
茶香从历史深处飘来,厚重安化黑茶文化之蕴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史料记载,盛唐时期,安化黑茶就为人们所乐道。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中记载的“渠江薄片茶”便是安化黑茶最早的“前世”。按此时间掐指推算,安化黑茶至少走过了1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的历史更替。
谈及安化黑茶,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是当地茶农与商贩共同开辟出的“茶马古道”着名历史景象。特别是明清时期,安化黑茶通过船运或马驼输送到外界,使安化一度成为历史上湖南与外界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位于益阳的东坪和黄沙坪更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在南方的起点。
掀开历史的扉页,安化黑茶名气十足,“家底”厚重,可进入近代以来,享有皇家贡茶的安化黑茶甚是落寞,一度被“锁”于深山,几乎与世隔绝。就连自古就享有“天生好原料”美誉的高马二溪黑茶,近代也渐渐淡出视野。